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思考
戏曲进校园,不仅是戏曲本身的传播与振兴,其对于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进校园取得了亮点纷呈的成果,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成长有机地融合,科学、系统地构建戏曲进校园的教育体系。
——各地认知基础有差异,认识有待深化统一。戏曲进校园的推进落实,往往需要跨部门的协同协作。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地域,不同参与主体对戏曲进校园的认知基础不同,依然存在认识不足、认知不均的情况。各地的活动开展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省市已经积累形成了经验,而有的省市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依然较为分散,经费上不能得到保障,活动的规划性与系统性有待提升。
——强化研究与阐释,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活动的深化发展。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新的传统文化振兴和传播活动,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立足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创新探索,特别是结合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成长特点加强研究阐释工作。从根本上看,戏曲进校园是以戏曲艺术传播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普及、美育教育,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在未来的深入推进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和阐释,理顺戏曲进校园与戏曲传承传播、与青少年教育以及传统文化传播的关系,并推进戏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协作,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从戏曲艺术的传承上升到教育深化改革的路径上来。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其基础的保障是教师、教材和教法建设。从全国范围来看,戏曲进校园的师资团队建设是普遍困扰各地的问题。一方面是参与活动的专业戏曲师资数量依然有缺口,难以满足普及传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缺少真正能从事面向青少年普及戏曲的教师。同时,由于传统戏曲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各种地方剧种存在的差异,戏曲进校园在教授内容上很难形成定位清晰、权威统一的教材。相应地,在教法上也亟须完善。
在师资建设上,明确进校园师资和专业戏曲教育师资的相关及差异性。在积极调动社会资源的同时,探索与学校既有师资结合的多种形式。在教材建设方面,以传统文化传播以及青少年成长的结合为出发点,团结多方力量,推进戏曲进校园教材的体系化建设。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征,设计完善戏曲进校园的教法体系。将传统的戏曲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机制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融合,更加生动有效地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长效机制,打造品牌活动。戏曲进校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这一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肩负着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这就要求各地在制度设计和落实上,逐渐由“量”向“质”转变,由广度向深度发展,注重活动效能,注重规划、管理、监督、总结、宣传,以形成活动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打造戏曲进校园的品牌活动,提升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强化社会认知。
——激发多方参与,统筹资源,保障健康发展。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戏曲进校园这样一个连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青少年教育事业的活动,需要不断深化认识,统筹资源,特别是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理解、支持与参与,这样才能让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展现更加丰富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课题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