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戏曲 把优秀剧目送进校园
今年5月15日下午,安庆市再芬艺术剧院、京话艺术剧院和黄梅戏艺术剧院三个剧院带着传统优秀剧目在安庆一中、安庆七中和安庆十中同时登台,5月15日至19日,共在13个学校进行演出,2017安庆市市直学校戏曲进校园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此掀起了高潮。
当日下午四点半,安庆十中的大礼堂里掌声雷动、黄梅悠扬,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为在场的三百多名中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黄梅戏专场演出。《闹花灯》、《打豆腐》、《打猪草》……一曲曲耳熟能详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响起,学生们兴趣高涨,掌声、喝彩声不断。为了让学生们能欣赏到高水准的专业演出,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还特别安排了董家林和汪莉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前来助阵。
黄梅戏进课堂、送戏曲进学校、组织黄梅戏教学人才培训……作为全省首批戏曲进校园活动试点城市之一,我市自2015年开始开展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有声有色的活动让戏曲传承这颗种子在校园里快速萌芽、成长。
从2017年1月开始,“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将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开,实现全市大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全市中小学生人人知道一些黄梅戏等戏曲基本知识,人人能够唱几段黄梅戏经典曲目的目标。
今年我市为了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对演出活动进行总体打包,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专业院团演出。“我们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戏曲进校园’活动今年要实现全覆盖。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这些不同办学性质的学校;不论是普通中小学,还是职教、特教,不同类型的学校;不仅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不同地域的学校,都会安排专业剧团进校园演出。”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王勇说,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目的是让孩子们们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触摸传统 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
校园门口挂着历次演出的照片,校内的文化墙则是对各个剧种的简介……走进安庆市最早尝试“戏曲进校园”的四照园小学,随便找来几个学生,都能轻松哼唱几句黄梅戏的经典唱段。每周五下午,四照园小学黄梅戏社团的学生们都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室里,练习唱练做打。学校音乐老师孙可告诉记者,平时,学校会在音乐课上专门开设黄梅戏课程,让同学们了解、认识黄梅戏。然后,再在同学中挑选热爱黄梅戏、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进入黄梅戏社团,学戏、唱戏、演戏。
在华中路第一小学里,一群学生正在排练原创折子戏——《宜城小精灵》。指导老师周庆庆告诉记者,这是学校请戏剧团一起创作编排的黄梅小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童话中,再以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呈现出来。“原来对黄梅戏的兴趣只是听听哼唱两句,去年参加社团后,才真正体会到了戏曲之美。”该校六年级同学张欣怡去年两次参加学校举办的黄梅戏专场演出,如今已成了校园里的戏曲“小明星”。
传承发展 让戏曲教育走下去
早在2005年,安庆市教育局就启动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的特色教育工程,从此黄梅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始走进安庆市中小学课堂。
戏曲进入校园,曾面临着缺少统一的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大纲的难题。2013年11月,安庆市组织文艺、戏曲界,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共同努力编写的黄梅戏小学版和中学版的教材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城区18所中小学统一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里,同时要求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课时,主要通过音乐(艺术)课程予以落实,统筹好音乐与黄梅戏艺术的教学任务。安庆也成为全省率先编写戏曲教材的城市。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鼓励中小学以传统戏曲普及为办学特色开展活动做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戏曲底蕴深厚、有着“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庆来说尤为重要,把戏曲通识知识送进课堂,让黄梅戏“走下去”,成为振兴地方戏曲的一个途径。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发展,全市对黄梅戏事业共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剧目生产、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平台搭建和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
精彩评论